新疆石油报记者 郭阳
9月,新疆克拉玛依的戈壁劲风与乌鲁木齐的绿洲晨光遥相呼应,“发展新方位·西部创新篇”中国石油第二届短视频现场创作大赛在两地同时启幕。130余名来自集团各单位新闻宣传战线的媒体人,深入34处石油石化生产现场,用镜头捕捉西部油田的创新脉动,用故事传递石油人的坚守力量。这既是中国石油深化媒体融合、践行“四力”要求的具体举措,又是以影像为窗口,向外界展现中国石油矢志“端牢能源饭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推动西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9月23日,西部钻探参赛选手拍摄CCUS泄液操作现场。 汤军涛 摄
跨界对话
在陌生场域里刷新认知
向克拉玛依戈壁深处的油区望去,井架被风沙打磨成了哑光质地,在蓝天与戈壁的交界线上勾勒出挺拔的轮廓。镜头一转,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的炼化装置区已是另一番景象——数十米高的造粒塔顶端飘着缕缕蒸汽,交错纵横的输料管道如同工业动脉,将原料精准输送至各环节……场景切换间,尽是石油石化产业造就的工业之美。
对许多参赛记者而言,此次大赛是一次“跳出熟悉领域”的认知重构。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碰撞,让石油石化产业多元图景愈发清晰,也让工业题材的拍摄有了全新维度。

9月23日,锦州石化公司党委宣传部参赛选手在新疆油田三三区光伏基地拍摄短视频。新疆石油报记者 蒋剑 摄

长庆油田新闻中心参赛选手在新疆油田数智技术公司进行拍摄。阳春 摄

9月24日,青海油田新闻中心参赛选手正在西部钻探准东钻井公司天湾3井现场控制室进行拍摄。黄智明 摄
新疆油田新闻(融媒体)中心的参赛者倪璐常年奔波在油田生产一线,却在走进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时,感受到了石化生产带来的工作挑战。林立的造粒塔、交错的输料管道、中控室……这些场景与她熟悉的抽油机、采油平台截然不同。
为了让专业场景“接地气”,她白天记录下工艺节点、质量把控要点等内容,晚上再整理拍摄思路。当镜头对准仓库里码放整齐的“昆仑”牌尿素时,她突然明白,无论是油田“找油”还是石化“造肥”,石油人保供应、守质量的执着从未改变。这段“跨界”经历也让她对“石油石化一家人”有了更深的理解。
戈壁滩上,晨霜还未散尽,“陈其亮班”的成员们已经背着巡检包穿梭在各井口之间,他们有的俯身检查井口阀门的密封情况,有的用手指轻轻擦拭阀体上的薄尘,仔细查看是否有渗漏痕迹……
作为炼油领域的媒体人,兰州石化融媒体中心的李镇君团队早已习惯了炼化厂区“炼塔林立”的场景,却在新疆油田采油二厂“陈其亮班”的作业现场被采油工作的“远”与“散”深深触动。
为配合拍摄,采油二厂一些员工主动牺牲休息时间,乘大巴车集中到现场帮忙,还毫无保留地开放了地处偏远的注水井点位。在陈其亮创新工作室,看着墙上挂满的50余项攻关成果的荣誉证书,听着“30年坚守打磨工匠技艺”的故事,李镇君说:“炼油的精密与采油的坚韧是石油精神的不同切面。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分散点位的精神力量汇聚起来,让更多人看见采油工在奔波中坚守的模样。”
西部地区的广袤地域和复杂路况,给拍摄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挑战。对参赛记者而言,这些挑战恰是发扬石油精神的珍贵机会,正如石油人提出的“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在与环境的博弈中淬炼出最具生命力的作品。
中石油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团队参赛者金玲,在百口泉采油厂百乌夏“压舱石”工程现场遭遇了“航拍梦碎”的挫折。她本来计划用无人机拍摄新投产井区的宏大场景,却因设备限制不得不放弃。
“不能让思路跟着设备‘卡壳’!”团队迅速取出口袋相机和3米长的延长杆,决定用“人力航拍”模拟全景。但戈壁滩上的大风吹得细长的延长杆在风中剧烈晃动,根本无法拍摄稳定画面。同行的杨洋死死攥住杆体,用力到指节发白,其余人则在旁高声鼓劲:“稳住!再坚持一会儿!”
风里的呼喊声、酸痛的手臂、偶尔因晃动引发的笑声,最终都融进了成片。那些带着“呼呼”风声的画面,虽不完美,却比精致的航拍更显真实:井架在风中矗立,设备在坚守中运转,这不正是“压舱石”工程最本真的模样?
“那天的经历让我们懂得,石油人的‘攻坚’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遇到阻碍时笑着往前冲的韧劲。”金玲说。

9月24日,华北油田融媒体中心参赛选手在新疆油田采气一厂玛河采气作业区现场拍摄生产场景。胡新章 摄
采气一厂玛河作业区坐落在群山之间,灰白色的采气井站与深绿色的山林形成鲜明对比,输气管线沿着山体蜿蜒铺设,如同一条银色的纽带连接起各个采气点位。作业区的巡井路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依山开凿的“天梯”……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团队在玛河采气作业区遭遇的是自然与时间的双重考验。拍摄期间突然降温降雨,较大的温差使团队成员接连出现过敏、高原反应。更紧迫的是,行程调整后,他们必须在一天内完成采访、拍摄。
“下午采访结束后,我们一直拍摄到夜里,接着又跟作业工作人员登上了1000多米高的山顶,记录MN1005井的抢修情况。”参赛者刘洋说,湿滑的山路、刺骨的寒意、紧急的任务,让他真切体会到了玛河采气人的日常:每天往返269级“天梯”巡井,一守就是18年,累计输送百亿立方米天然气。
“我们拍的不是抢修,是一代代石油人苦中作乐的坚守。”当镜头对准雨中紧握着扳手的双手时,刘洋说,“这些克服困难捕捉到的画面,早已超越了参赛作品的意义,成为对坚守者最真诚的致敬。”
精神共鸣
让石油魂成为作品底色
跨越地域与业务的界限,参赛记者们最终在精神层面达成了最深刻的共鸣。无论是团队的协作,还是不同油田之间的同样坚守,都印证了“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这是所有石油人共同的精神底色。

9月23日,锦州石化公司党群工作部参赛选手在新疆油田油气储运公司总站新工艺区进行拍摄。 张克文 摄
巨大的储气井与注气设备排列整齐,注气管道上标注着醒目的介质流向标识,压缩机运转时发出低沉的轰鸣,将天然气加压注入地下储气库……新疆油田储气库用严谨与坚守守护着“能源粮仓”的安全。

9月23日,塔里木油田融媒体中心参赛选手在新疆油田油气储运公司新工艺区拍摄综合巡检二班员工现场巡查。张克文 摄
西南油气田公司新闻中心的参赛者熊剑,既是领队,又是队员。在新疆油田储气库有限公司集注站,他深刻体会到了“多元一体”的力量。新疆地域广袤,采访点位分散,往返需耗费大量时间,这让他真切感受到了新疆石油人日常作业的艰辛。但更让他触动的是团队的融洽:“各族员工一起推进工作,那种凝聚力太打动人了。”
在集注站生产指挥中心,看着工作人员专注地操作监控系统,听着他们“为国家储气争气,为民生采气增气”的誓言,熊剑突然明白,纯粹的敬业不分地域。西南油气田的精细开发与新疆储气库的战略保供,都在以实干践行“端牢能源饭碗”的使命。这种跨越区域的精神共鸣,也让他的作品有了更厚重的内核。他说:“我们要拍的,不只是储气库的设备,更是储气库背后石油人‘胸怀大气、凝心聚气’的担当。”
辽阔无垠的作业区和单程两个小时的通勤路,让吉林石化公司融媒体中心的参赛者韩旭理解了新疆石油人的不易。
“没有炼化厂的塔群,却有无数‘磕头机’像坚守者般散布在戈壁上,这个画面太震撼了。”韩旭团队最初计划为燃煤锅炉、伴生气利用两个项目单独拍片,来到现场后才发现,分散叙事无法凸显绿色低碳的主题。当晚,团队立即调整思路,决定重构拍摄主线。

9月24日,在新疆油田风城油田作业区稠油开发井区,广东销售潮州分公司和广东销售云浮分公司参赛选手正在检查拍摄效果。马晓燕 摄
为了完整呈现拍摄场景,风城油田作业区员工与参赛团队登上了世界魔鬼城景区对面的高山。“那天刚好降温,山上风大得能吹透衣服,但没人说‘算了’。”正是这份“不将就”,让他们最终拍出了出色的作品,也让“绿色风城”的形象愈发立体。这份“为好作品全力以赴”的执着,与石油人的坚守不谋而合。
韩旭说:“不管是炼化人还是油田人,这份‘想把事做好’的敬业精神是相通的。”
参赛作品拍摄环节结束后,50部凝聚心血的短视频作品呈现在评审眼前——其中有百口泉“压舱石”工程的宏大叙事,有风城绿色低碳的生动实践,有玛河采气“天梯”上的坚守,有乌石化化肥部服务农业的温度,更有储气库战略保供的担当。这些作品不仅是参赛记者的“成长答卷”,更是中国石油西部创新发展的“影像档案”。
对参赛选手而言,这场大赛不仅仅是短视频拍摄技术的比拼,更是一次“跨单位、跨领域”的媒体融合实践。大赛让采油、采气、储气、炼化、销售等板块的新闻人在交流中碰撞思路,是一次深入基层、扎根一线的“四力”锤炼,是一次让记者们在戈壁与油田间真切感受中国石油集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的生动实践,是一次关于“如何讲好中国石油故事”的全新探索。大赛让西部油田的创新成果、石油人的精神风貌,通过短视频这一鲜活载体,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这场在西部戈壁上的创作盛会已然落幕,但中国石油新闻人“记录创新、传递力量”的脚步从未停歇。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镜头为笔,以初心为墨,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征程上,书写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石油故事,让中国石油的声音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愈发响亮。